南传上座部佛教介绍
- 3219813686
- 2024年12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2月27日
为了更好地学习佛陀智慧,也为了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的修行方式,我想从 了解佛教历史上入手是很有必要的。形成不同传承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古时的交通和信息传输并不发达,路途遥远,加上各地区的综合环境,如当地文化的包容性,地区的稳定性各有差异,传播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如汉传是最早由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禅师在公元 399 年前后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求取,前后路上就花了 14 年。后面又有南北朝时期的昙无竭和我们熟悉的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取经也花了 17 年。当佛学思想来到中原后便和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等思想产生了很多奇妙的融合,形成了我们如今别有特色的汉传佛教文化,有普渡众生的大情怀,提倡素食爱生护生,各类佛学经典和理论也在不同时期不断涌现出来。
那么藏传,历史记载是公元 7 世纪,当地统治者松赞干布受两位妻子的影响而信奉佛教的, 一位是尼泊尔公主(琪)另一位便是我们唐代的文成公主,后在公元 8 世纪时又由天竺国两位高僧寂护禅师和莲华生大士传入显密两系教法,当然原本的藏地也有其本土的宗教信仰 称为(苯教),在佛教传入后佛教和苯教等文化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藏传佛教,庄严神圣的布达拉宫,承愿再来度化众生的活佛,以及各类神秘的修行方法等等, 讲究实修,加上各界名流大咖的站台,如今亦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分支。
那说到南传呢,我想分享几个历史节点,方便大家了解。
1---佛陀涅槃后 7 天左右,僧团内就开始有了争执的声音,大迦叶,阿难陀等大长老们见状, 担心庞大的僧团没有统一的”见解“恐怕百年后佛法将被误传。于是集结 500 位曾亲身听闻佛 陀讲法的阿罗汉一起,用迦叶尊者问,阿南等长老答,500 位比丘均无异议的方式,一条一 条的制定出“经律论”叫法,简称三藏,因为当时是使用巴利语记载,所以也称为巴利三藏。
2---佛灭后 110 年前后,天竺西边一位长老,行脚路过东边一座名为毗舍离的城时,看到那 里有僧人在向居士们祈求钱财,便上前阻止并当场向大众宣告这是违背佛陀教法的,不成想 还没讲完就被城里的僧人们抬出去了,回到西部后这位长老意识到戒律如果崩塌,佛法将衰败,对佛弟子们是毁灭式的,便组织了 700 位通达巴利三藏的大比丘来到毗舍离,同样用双人对答,让 700 位比丘共同见证的方式,一起昭告四方为佛法驱邪扶正。这位长老叫耶舍尊者。
但第二次集结后被定义成非佛法的比丘自己又组织了集结,从此后正式出现了大众部和长老 部一说。为日后更大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3---第三次,佛灭后 235 年,到了阿育王时代,当时除了长老部和分出去的大众部外,据说 又分出去 80 多个部派,大量的外道也混入僧团,生出各种名目来向民众祈求财务,阿育王 是虔诚的佛教徒佛陀见状便筹划了第三次集结,由1000 位通达三藏经典的长老参加,再次追本溯源,这次还组织了九位上座部长老带领团队向各地传法,向印度南方传的有两支队伍, 分别是向古代金地(缅甸老挝泰国)出发的须娜迦和余多罗尊者,向印度最难方斯里兰卡的 玛哈马希大尊者,由于这两个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地区的稳定性,后来这两支即是保留 至今的南传佛教,修行者重点学习三藏经典,用极为教条和保守的方式代代传承着,什么叫 教条和保守?就是佛陀说的照做,佛陀未说的不加。 他们认为在第一次 500 大比丘集结时就已经将佛学思想,修行方法,相关戒律等,说的很清 楚了,依法奉行照做就可以了,为了保证法脉纯正他们拒绝一切形式的改动。最后成功的将 这支传承发展成如今佛教中的小众群体。 说到小乘,或是缺乏博爱。。。在南传文化的学习中,我发现并没有小乘和大乘的概念,修行 就是要先将自己修习好,否则没有能力渡他人,是普遍认知。
如上所说,本是同宗同源只是传播时间和地域文化融合后呈现出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根本教义上是不应该有出入的,修行都是围绕着知苦断集求道得灭这四圣谛所展开的,又 称(苦集灭道)如果脱离这个,既是外道。 我认为没有谁对谁错上的区别,只是各自的完整程度不同而已,学佛人应该虚心的学习各家 所长,让我们更加完整的认识佛法,这样才是有帮助的。 让大家误认为这里有区别有冲突的,多是那些披着佛学外衣做非佛之事的外道造成的,他们 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僧非道也非师(既是,又是,像是,但又不真是),如今很多。 早在佛陀住世时,已经教授鉴别方法给大家了,称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 修行只为一个目的涅槃寂静。除此之外非佛法。时间的缘故有兴趣我们日后再讲。

Comments